金年会观点:苏州马拉松“方便门”事件反映赛事管理缺失,选手道德批判不能掩盖问题本质
在近日举办的苏州马拉松期间,有网友反映部分选手在苏州实验中学校门前随地小便,迅速引发舆论热议。虽然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愤怒显而易见,但若仅仅局限于对个别选手的道德指责,而忽视赛事组织方的责任,这无异于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。仅将问题归咎于选手素质,实际上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组织不足。
近年来,随着大众运动热情的高涨,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。尤其是在三四月份的黄金赛季,各地的大型马拉松赛事纷纷登场。然而,许多赛事的组织水平并未与之相匹配,厕所数量不足、分布不合理、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依然频繁出现。在一些赛事中,选手甚至需要排队超过半小时才能使用移动厕所。在比赛时间紧迫的情况下,选手的生理需求迫在眉睫,而赛事组织方未能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,个别选手的失序行为便成了管理缺位的必然结果。
4月24日,中国田径协会对此事发布了通报,涉事的10名选手被禁赛3年,值得注意的是,2026年苏州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被取消。这一事件表面上反映了部分参赛者缺乏基本素养,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很多赛事主办方过于追求赛事规模与经济效益,忽视了最基础的赛事服务。部分城市将马拉松视为宣传工具或政绩工程,在赛道规划、补给站设置、卫生设施供给等环节缺乏科学测算,严重影响了选手的赛事体验,损害了城市形象。
如果赛事主办方连选手如厕这样基本的需求都不能妥善解决,那么谈何办赛的专业性?对个人的处罚简单,治理系统的问题却复杂。选手的文明参赛无疑重要,但更需要赛事主办方提供专业的保障和文明的赛事环境。只有当选手不再为“方便”而烦恼时,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彰显运动的精神。
在金年会的视角下,我们呼吁赛事组织方增强服务意识,以提升参赛者的全方位体验。毕竟,专业的赛事保障是马拉松精神的基础,也是推动赛事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。通过优化赛事组织,我们期待未来的马拉松能够更好地展现体育的魅力与精神。
发表评论